保险资讯

财富与幸福感指数不成正比

更新时间:2017-08-27 10:03
【摘要】现在的人都是在一直往“钱”看,都在认为拥有了财富就会拥有了幸福,但是财富的拥有和幸福感指数是不是成正比的呢?或许幸福和物质是没有关系的,只是和人的内心有关系。
  最专业的需求分析,为您提供多项产品;最丰富的投保优惠,为您节省多种支出!
  一直以来,我们只把赚到手的金钱视为我们的财富,似乎只有这部分财富才归我们自由支配。事实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信用社会里,你实际可支配的财富远多于你自己赚的那部分。
  对于财富的认识,我们的确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异。大家都熟悉的那对中国和美国的老太太的故事:中国老太太终于在死前攒够了买房钱;美国老太太在死前终于还清了房贷。美国人这种提前消费未来的习惯已经上升为国家行为,他们不但消费了自己的未来,而且还将其他国家的财富也花掉了。他们用绿纸片(美元)换来了其他国家的资源(包括各类商品和服务),并将其消费掉,再鼓捣出一些名目繁多的金融衍生品将绿纸片换回来,然后再拿这些绿纸片再去换资源用来消费。就这样,美国人消费掉了自己生产的产品,也消费掉了其他国家生产出来的产品,而他们用来支付消费的财富,除了他们自己赚的,还包括相当多借来的财富。
  借钱消费成就了美国人富裕的生活,也成就了美国经济的繁荣。而那些借钱给美国的国家,付出的是自己的资源,换回来的只是纸面上的财富。在美元贬值和美国金融企业破产后,那些纸面上的财富就大大缩水了。
  美国财富观的精明之处在于,它提供美元但不看重美元,看重的是资源。为了能更多地获得资源,它使尽解数让别人主动借钱给它,然后再用借来的钱来购买资源。美国的这种财富观正好符合会计恒等式:资产=负债+消费者权益。这里的资产就是财富,消费者权益就是自己的钱,负债当然就是借来的钱。
  因此,当我们计算财富时,不要只看赚了多少金钱,更要看我们能够使用多少资源,而且有许多资源是金钱也买不到的。您可能会疑惑,为什么那些国家把资源卖给了美国,还要把赚来的钱再借给美国呢?那是因为这些国家认为美国富有,信用良好,而且美国还有强大的财富创造能力,所以把钱借给美国,财富会大幅升值。从美国方面来看,他们之所以敢提前消费未来,就是因为他们自信有很强的财富创造能力,未来他们一定能够创造出这些财富来。财富的创造能力对于国家来说非常重要,对于家庭来说也同样重要。我们每个人的信用额度,其实就是我们的财富创造能力,银行就是以此为依据来判断是否贷款给你以及发放多少贷款。
  中国的古训“富不过三代”说的也是这个道理。第一代人创业,他们的财富创造能力很强;第二代人守业,但财富创造能力就差很多;第三代人如果财富的创造能力仍然不高,祖先留下的财富又消耗殆尽,那就只能过清贫的生活了。林则徐同样持有这样的财富观,他曾说过:“子孙若我,要钱干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若我,要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他的意思是说,子孙若有能力,财富多了会使他们丧失斗志;子孙若没有能力,财富多了会使他们犯错误,所以不用留财富给子孙。
  因此,从这个财富观来看,给子孙留财富不如留财富的创造能力。财富可以被消费掉,也可以被偷走,但是财富的创造能力却可以相伴终生。许多人都认为,更多的财富会让我们生活得更幸福,但是有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证明,生活幸福与财富数量的相关性很弱。美国作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在金融危机之前,美国人民的幸福指数排名却不靠前。2006年,英国“新经济基金”组织对全球178个国家及地区的幸福指数做了一次大排名,美国仅排在第150位。
  就个人来讲,财富的增加也不会让你更幸福。曹雪芹向我们揭示了生活在贾府中的人们,虽然衣食无忧,但是他们生活得并不幸福。晚清着名学者王国维又向我们更深刻地阐释了其中的缘由。贾宝玉这个生活在“白玉为堂金作马”这样富裕家庭的少主人,出生时就戴着通灵宝王,而这正是他不幸福的根源。王国维认为,这个通灵宝玉实际上暗指“欲望”,也就是说人生来就是带有欲望的。有很强欲望的人,其财富增加再多,也不会让他生活幸福。所以,要想生活幸福,人们不应该去追求财富,而应该是降低欲望。
  慧择提示:人的欲望是无穷的,财富的增加是不能从真正意义上给人们带来幸福的,幸福要从心而行。慧择向您推荐以下产品,供您参考。
产品名称:幸福祥利两全保险(分红型)
推荐指数:
1、享保障,返保费,享分红,抵御通货膨胀一份保单多种享受;
2、获取保障的同时,还可保费返还。既可用于晚年旅游费用,又可给孙子做教育金
3、该产品还可申请保单贷款,为您以后工作生活灵活掌握资金调用;
4、红利可现金领取、累计生息,抵交保险费生存保险金与祝寿金可现金领取亦可累计生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