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资讯

员工持股计划井喷式涌现 已有127家上市公司推出

更新时间:2015-09-08 10:41
  【摘要】政策鼓励无疑是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井喷式涌现的重要原因,而员工持股计划正逐渐成为上市公司实现长效激励和国企深化改革的利器。据了解,7月以来共有127家上市公司宣布推出员工持股计划,50天的时间即达到今年上半年157家的80%。

  员工持股计划快速膨胀
  在涉及资金方面同样迅速膨胀,127份员工持股计划拟买入金额高达148.58亿元。除了数量和金额快速膨胀,与上半年的情况相比,暴跌之后的员工持股计划在杠杆比例和股份来源上也呈现出新的特点。种种迹象显示,上市公司“自家人”对当前股价的信心正在增强,增持节奏亦在提速。
  “7月以来员工持股计划潮涌,因为暴跌之后上市公司股价回到相对理性的位置,使得原本就有意愿的公司能够有机会实施。”有投行人士给出了如此分析。
  与今年上半年“浅尝辄止”不同,7月以来不少上市公司在员工持股计划上煞费苦心,动辄数亿、十数亿级别的购买计划在调动员工积极性的同时,也体现了公司上下对发展前景的信心。
  其中最为典型的是三泰控股,早在救市初期,公司便拿出了一份募集金额上限为15亿元的员工持股计划,参与人员更是囊括上市公司董监高及控股子公司员工,上限高达2368人。不仅如此,这15亿元的认购资金全部来自员工的自筹资金,并不使用杠杆。三泰控股并非孤例,统计数据显示,127份员工持股中,三泰控股、泰禾集团和苏宁云商三家公司的计划募资达到10亿元级别。如果把这三家公司计算在内,7月以来发布的员工持股计划中,共有47份的计划募资金额不低于1亿元,占比为37%。

  新增方案杠杆热情高涨
  对于市场较为关注的杠杆使用情况,宣布“员工持股计划”的上市公司也表现出了强烈的意愿,统计数据显示,上述127份员工持股计划中,共有67份方案提出使用杠杆,占比达到半数以上,而在今年上半年,这一数据仅为32%。
  “市场对于员工持股计划杠杆使用大多持看多态度。毕竟,较高的杠杆可以让员工从股份增值中获得更多的收益,提升员工积极性,考虑到上市公司大股东往往会对员工持股计划提供保底承诺,杠杆的使用也可以增加大股东保护股价的意愿。”沪上某私募人士称。面对暴跌之后的股价,127家公司显然有了更多的信心。
  不少公司都开出了2:1(优先级:劣后级)甚至更高的比例。天宝股份8月10日通过的员工持股计划就是典型案例。根据方案,天宝股份将设立规模上限为2500万元的员工持股计划,资金来源为公司员工自筹资金,以及公司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向员工持股计划提供免息借款支持,借款部分与自筹资金部分的比例为9:1。这意味着,如果天宝股份股价上涨10%,员工的投资收益率将达到100%。除了天宝股份,大名城、中安消、罗普斯金、康得新等多家公司的员工持股计划杠杆比例也达到或超过3:1,成为高杠杆的代表。不过高杠杆是把双刃剑,若后市再度出现非理性暴跌,这些高杠杆的员工持股计划将面临爆仓风险。

  追逐效率直取二级市场
  除了“大手笔”和“高杠杆”,此轮员工持股计划还有一个显著特点——选择从二级市场购买,而非参与定增获得。统计数据显示,7月份以来的127份员工持股计划中仅有16份的股票来源为参与定增,剩余111份的股票来源均为二级市场购买或者大宗交易,占比超过87%,远超今年上半年仅半数员工持股计划直接从二级市场购买的水平。
  在上述投行人士看来,近期员工持股计划放弃更为低廉的定增,转而选择从二级市场购买,主要是因为按照现行规则,定增价格会较市价有一定的折扣,但是并不太大,而且定增价格一定确定就难以更改,不如从二级市场上购买灵活便捷。
  7月份公布员工持股计划预案的107家公司中,尽管还未有公司公布购买情况,但已有78家公司已将该预案提请股东大会审议并获得通过,动作迅速可见一斑。

  慧择提示:员工持股计划相比大股东增持和股权激励,对员工的激励似乎更为直白些。员工持股计划有自己独特的优越性,所以受到很多上市公司青睐。而帮助上市公司推出员工持股计划正成为上市公司的一种新兴业务,相信以后会有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推出自己的员工持股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