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资讯

私募产品清盘拉响预警 风险控制尤为重要

更新时间:2015-07-23 10:08
  【摘要】投资者选择投资行业进行投资,是想获得较大的收益。但股市变化不断,风险无处不在,这不利于投资者的投资。近期,公募基金收益出现腰斩,私募产品清盘的消息开始浮现,这对私募产品的进一步发展十分不利。

  140只私募产品预警
  近日,著名私募清水源26号、29号产品已触及止损线,若在规定时间内未能修改合同取消止损线条款,这两只产品将在30个工作日内进行平仓、清算。这再次引发了外界对私募清盘的关注,也让不少投资者想起2012年私募清盘狂潮时的情景。
  事实上,步入私募止损线的远不止清水源。在不少投资人士眼中,经过本轮A股下跌后,部分私募基金已不敢公布旗下产品净值,敢晒净值的人已然很牛。
  好买基金研究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7700多只普通股票型私募产品中,已有140只私募产品的单位净值跌破0.9元,进入了“8时代”。而私募产品的清盘线通常设置在0.6元~0.8元之间。这也意味者这些产品已到了契约红线的边缘。
  尽管上述产品的净值披露时间并不统一,有的净值披露时间只到6月19日,但相信在过去几个交易日内,面对蓝筹股和成长股的急速走低,要想产品净值快速反弹绝非易事。
  上述数据进一步显示,今年2月12日才成立的通金趋势1号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截至7月3日单位净值只有0.801元,近一周之内亏损了46%;中融-环球财富02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截至6月26日,单位净值只有0.7961元,近一周净值损失了14.58%,今年以来净值损失18%。“据我了解,以前是杠杆型私募产品在进行平仓。本周一上证指数高开低走,不少个股出现跌停,那时候一部分主动管理型产品也开始平仓,他们并不是不看好市场,而是希望在这场A股市场的流动性危机面前及时抽身。”沪上一位私募人士向媒体人表示。

  新私募产品折损分化
  值得注意的是,以普通股票型私募产品为例,在今年成立的1500多只私募产品中,有212只私募产品处于不同程度的亏损状态,新私募产品的表现出现分化。
  而这些私募产品折损的背后,有些是今年一季度成立的新品,尽管积累了丰厚的安全垫,在过高的仓位中净值依然直线下挫;有的则是生不逢时赶在高位建仓。其中,国昌投资1号基金今年2月2日成立,截至6月26日,单位净值为0.6236元;成立于5月20日的国华2号证券投资基金,单位净值为0.768元。
  相反,也有部分私募产品格外谨慎,将仓位狂降至个位数以下。“我对市场不太乐观,所以将管理产品的仓位降到了1成左右。”一位私募人士表示。
  沪上一位“公转私”人士则表示,“我们仓位相对同行较高,只是在5月份过后,我们资产的配置方向就调整至流动性较好的蓝筹股,在这场暴跌中净值损失不大,但还是超出了我的预期。”
  据媒体人了解,新成立的万吨资产旗下产品则十分幸运躲过了本轮A股下跌。截至7月3日,旗下申万深海鲸1号净值0.986元,申万深海鲸2号净值0.9915元,白鲨1号6月17日成立,净值0.994元。从成立时间来看,上述三只产品的时间点都并不理想,深海鲸2号在6月19日结束募集,白鲨1号则于6月17日成立。
  之所以躲过暴跌是因为在深海鲸1号成立的5月27开始建仓到6月10日这11个交易日,市场虽然上涨了3.97%,但震幅就达到了16.53%。其在反复试错性建仓后,发现市场的上涨趋势慢慢在扭转,6月10日以后每天越来越多的股票对于正面消息的反映非常微弱,部分股票开始走入下跌趋势,随即他们将仓位降为个位数。

  风控重要性再次凸显
  在接受采访的多位私募人士看来,本轮暴跌会清洗掉一批私募产品,更为重要的也是对私募风控机制的再次检验。
  对于高端净值投资者而言,挑选私募产品并不仅是在牛市来临时,比拼谁的收益更高;而是在风险来临时,谁能更好地守护好钱袋子。
  而随着私募基金公司规模的增加,风控机制和意识显得不足。很多事情都是商量着来,私募内部没有详细的规章制度。在规模骤然增大后,尤其是今年上半年私募公司都在忙着跑马圈地,运营风控的问题就暴露出来了。
  就像七曜投资经理在本轮暴跌中所反省的那样:在我们的投资系统里,风险机制是刚需的。但在具体执行中,我们也有教训,是减仓了,是减到四成还是一成或清仓,这里还是有很大区别的,说明风控还不够详细全面。我们很多时候不敢做决策的时候,往往说是受到外界影响,其实本质上还是自己的习惯心理,习惯了熊市不敢加仓,习惯了牛市不敢减仓。
  在产品遭遇清盘风险后,清水源的风控措施缺位遭遇质疑。对此,公司相关负责人蔡秋彬承认:清水源是把风控和投资相结合。而以前在公募、私募的经验说明,风控在事中、事后的效果是最差的,真正有用的应该是在事前,在买股票前,就要确定风险收益比。
  “在这次整体下跌过程中,我们这种操作方法就失灵了,因为整个市场的反应,使你在个股选择上的判断已经无效。我们正在反思原来的成功经验,原来的模式没有考虑到今年6月的极端情况。公司未来可能放弃单一策略方向,向多策略转变。另外,未来可能会把风控相对应从投资中剥离出来。”蔡秋彬表示。

  慧择提示:私募产品清盘,导致212只私募产品处于不同程度的亏损状态,而新私募产品的表现也出现分化,这对私募的发展十分不利。在这种情况下,私募风险控制机制显得尤为重要,风险的控制,能够减少私募公司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