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资讯

儿童心理案例分析及答案

更新时间:2017-08-27 19:43
  【摘要】儿童的心理就和成人一样。有着自己的想法和思考。家长如果想多了解儿童心理学的的话,就应该多看看案例分析。下面就会为您介绍儿童心理学案例及分析答案,希望对您在了解孩子的过程中能够有所帮助。

  儿童心理学案例分析一
  1、在一次语言活动中,某教师给幼儿讲“小猫钓鱼”的故事。为了加深幼儿对故事的理解,教师利用活动玩具“猫”和“鱼”作为教具。她一边绘声绘色地讲解故事的情节,一边演示活动的教具,同时伴随相关的轻音乐。  假如你旁听了这节课,请用感知觉规律理论对这次活动进行分析、评价。
  2、最近,空前的恐惧击碎了小李夫妇俩对孩子的甜蜜梦幻。孩子已将近3岁了,自从5个月时左眼眶磕伤被包扎后,就发现孩子表现不正常,但并没引起夫妇俩太多注意,可最近,孩子的行为使他们一下子感到事态的严重:他的左眼视力非常差,总是把一个物体看成两个物体,并在拿东西时,触摸目标特别困难,甚至不能判断自身位置……夫妇俩深感事态严重,询问街坊邻居,都说不出所以然,于是……
  请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小孩可能患了什么眼疾?
  导致小孩疾病的直接原因是什么?一般来说,这种病产生还有哪些原因?
  如何矫治,最佳年龄是什么?

  儿童心理学案例分析二(答案)
  案例1、幼儿期,儿童对世界的认识处于感性认识阶段,幼儿是借助于颜色、形状、声音和动作来认识世界的。利用感知觉规律组织教学,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上,活动的刺激物容易被幼儿知觉为对象。根据这个规律,教师应当尽量多地利用活动模仿、活动玩具(本例中教师利用了活动玩具“猫”和“鱼”)、幻灯、录像等,使幼儿获得清晰的知觉。
  另外,根据感知觉规律理论。刺激物本身的结构常常是分出对象的重要条件;在听觉上,刺激物各部分在时间上组合,即“时距”的接近也是我们分出知觉对象的重要条件。所以,正如本案例中教师所做的那样,教师讲课的声调抑扬顿挫、语言绘声绘色。如果教师的讲课平铺直叙,很少变化,毫无停顿之处,幼儿听起来就不容易抓住重点。
  再者,根据感觉的对比规律,微弱的声音可以提高视觉感受性,所以,这位教师在讲课的同时,伴以相关轻音乐的做法是适当的,这可使幼儿看得更清楚。
  2、根据所给材料分析:
  小孩可能患的眼疾是弱视。
  婴幼儿期遮盖眼睛,致使外界光刺激不能到达眼内和大脑,导致视觉发育停顿而引起;先天遗传,高度远视、近视、散光或两眼曲光度不等,斜视。
  最佳期在3~5岁。将健康的一只眼遮盖住,强迫弱视眼注视物体(除正常活动外,让孩子多做一些如描绘图案、剪纸等精巧细致的活动,以促进弱视眼视力提高),如健康眼有下降情况,可将该眼的遮盖物拿开24~48小时,即会恢复。最后,这位教师实际上做到了言语和直观材料的结合。根据感知觉规律理论,词的作用可以使幼儿视觉的效果大大提高,从而使幼儿更好地理解学习材料。

  儿童心理学案例分析二
  在一个炎热的夏天,张某工作很忙,特地给3岁儿子买了一件玩具让他自己玩。张某忙完家务,给孩子准备洗澡水,叫儿子洗澡。连喊几遍,孩子说: “爸爸,我不洗澡,我没空。”爸爸给他讲道理,他却说: “不,我偏不。”张某生气了,一把抢过玩具,强行把孩子按人浴池。可是,趁张某拿浴皂的时候,孩子跑走了。张某气不过,抓住孩子狠揍了两下屁股,接着强行给他洗澡。孩子大哭大闹……
  分析以上案例,回答以下问题:
  这个案例说明了这个孩子什么年龄特点?
  这个阶段的心理特征是什么?
  这位“爸爸”的做法对吗?这种做法对孩子心理发展有何影响?

  儿童心理学案例分析二(答案)
  1、这个孩子正处于幼儿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和危机期。
  2、①容易产生强烈的情绪表现;②出现对成人反抗的行为或各种不符合社会行为准则的表观,独立性和自我意识产生。
  3、不对,容易使孩子要么养成执拗性格,要么形成懒惰、依赖、无独立愿望的性格。

  慧择提示:根据上述的儿童心理学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每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不同问题,因此,家长在教育的时候也要因材施教。切不可把别人的教育模式直接用到自己孩子的身上,那样反而会得到不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