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京津冀的人们的心情可谓是一片晴朗。日前,北京市委日前召开全市领导干部会议,传达学习《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京津冀三地一体化发展将促保险格局生变。
据数据显示京津冀前四月保费总收入近1171亿元,在三地一体化发展下,养老保险、健康保险或将迎来较大发展空间,城市建设和产业的转移又将带来财产险和责任险等相关市场的增长,并且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将诞生诸多新的保险需求。
健康险和养老将受益
业内人士认为,在京津冀一体化过程中,人才的流动必不可少,而且主要是从北京流向天津和河北。同时,制造业尤其是对环境风险较大的企业迁出北京也是大趋势。
“要实现人才的流动,就需要从养老、医疗等方面实现标准和资源的对接。” 对外经贸大学保险学院教授王国军表示,目前来看,北京的医疗资源更加丰富,
人身保险的发展水平相对更高,因此,随着京津冀一体化的推进、人才流动的增加,人们对健康保险的需求将会增加。同时,北京人才到天津河北上班,通勤时间可能更长,通勤风险也将不同,这些都特点都会产生新的保险需求。
从人均收入和养老保障的现状来看,京津冀的差异也较为明显。根据已公布的2014年平均工资,北京城镇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月均工资8522元,河北的这一数字为3760元。天津尚未公布。如果以人均收入作为缴费基数,则会带来缴费基数和待遇水平季度的不平等。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韩克庆曾表示,京津冀养老保险的征缴体制不一样,北京和天津是社保中心在征缴,河北是地税部门征缴。养老基金的管理也不一样,北京和河北没有做实个人账户,天津已做实。要推进京津冀一体化发展,这些制度上的障碍必须破除。此外,他认为,可先推动京津冀养老保险的一体化,以此作为试点进而推动全国养老保险一体化。
业内人士指出,随着京津冀一体化的推进,在养老和健康领域将为保险业带来较大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一体化必然带来产业格局的调整和转型,这将带来新的保险机遇。
业内专家指出,险企应针对京津冀一体化产业转移的特点,开发针对性强、多层次的险种,供不同企业选择。例如,随着首都功能定位的进一步明确,诸多制造型企业都将迁出北京,无论是搬迁过程本身,还是企业搬迁之后都将面临很多新的风险,这也正是保险也可以发挥“稳定器”作用的时候。
张沄辰表示,险企在保障京津冀产业转移过程中的风险时,还应与政府建立更多的合作,推动政府购买服务或实行政府和险企共同经营的方式,以发展大病保险、农业保险等市场。
保险格局或渐变
为落实京津冀一体化战略,北京保险产业园已经于2014年开建并在不断引进险企,这将成为我国保险业探索改革创新途径、积累创新经验的“试验田”。与此同时,保监会主席项俊波今年2月底到河北作专题报告时指出,要充分发挥保险功能作用,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服务,在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立体风险防护网建设、民生保障体系建设、经济转型升级、促进“三农”发展等方面有更大作为。
从京津冀一体化的长远影响来看,德勤咨询(上海)有限公司总监马立撰文指出,京津冀金融一体化大有可为,尤其是借力天津自贸区的发展。他认为,应增加银行保险机构,鼓励京津冀区域的民间资本到天津自贸区发起设立民营银行等金融机构,允许开办外币离岸业务;鼓励京津冀区域的保险机构到天津自贸区开展人民币跨境再保险业务,培育发展再保险市场。
据悉,为促进三地保险业协同发展,北京保监局会同天津与河北保监部门正在探索推动监管标准的一体化,包括推动保险公司高管审批认同制,使险企高管的互调突破地域、公司的限制,以及推动保险服务标准的一致化,提升服务效率。业界专家认为,这些举措一旦落实,对京津冀保险业的发展将产生巨大推动作用。
媒体人根据保监会统计数据发现,截止2015年4月底,今年北京、天津和河北分别实现保费收入562.7亿元、159.6亿元、448.9亿元。其中,三地财产保险保费分别为119.2亿元、40.3亿元、129.2亿元;三地
寿险保费收入分别为341.5亿元、101.7亿元、280.6亿元。
王国军认为,当前京津冀的保险总体量不同,但各有特色,随着协同发展的推进,三地保险业将有更好的机制相互交流经验,取长补短,做大保险市场总规模。他指出,今后险企在三地的经营或许可以打破地域限制,对于中小险企来说,可以突破分支机构数量的限制,进而影响到保险业整体格局。另外还有业内人士指出,随着产业的迁移、城市的建设,河北、天津的建筑工程险以及环境污染责任险等相关险种或许迎来较快发展,北京保险也则可能在金融互联网等领域有较大机会。
慧择提示:京津冀一体化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促进了保险业的增长,也将带来新的保险机遇。消费者应当把握这一发展时机,适当购买保险来帮助自身规避风险,提高自身的保障水平。慧择网上保险种类繁多,欢迎选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