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收益银行理财产品未至 结构性与净值化产品崛起
更新时间:2014-12-12 15:47
【摘要】受央行新规影响,银行理财产品“季末”销售盛宴受到一定的限制。临近2014年年末,各家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量有所减少,而收益率也未升反降。
高收益银行理财产品“如期未至”
每逢年末,出于揽储需要,银行推出高收益理财产品已成为行业惯例,而今年,货币环境的宽松,以及“月末存款偏离度不超过3%”等多项政策效应的叠加,令年末的银行理财市场显得格外冷清。
了解到,11月以来,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便开始“跌跌不休”,接连数周连续下行。普益财富统计数据显示,11月,4477款银行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为4.93%,已经跌破“5%”大关,产品预期收益率在6.00%及以上仅为186款,占比4.15%。
各个期限的理财产品收益也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1个月以下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为3.52%,环比下降0.35个百分点;1个月至3个月期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为4.93%,环比下降0.09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各类商业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也较上月全线下跌,国有银行平均预期收益率为4.38%,与城市商业银行(5.16%)及股份制商业银行(5.03%)拉开较大差距。
尽管受到股市利好,本该在央行降息后迎来下跌的银行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在11月末实现了“逆市回暖”,平均预期收益率回升至5.07%,但分析人士也指出,本轮股市以资金推动股价上涨的行情难以持久。
事实上,就在12月首周,银行理财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已为4.96%,其中,预期收益率在6.00%及以上的理财产品仅35款。不仅收益上升趋势不如往年明显,发行数量也环比减少64款。从走访的情况来看,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大多只有4%,部分中小银行可以找到收益率维持在5%—6%之间的理财产品,而6%以上的理财产品基本难觅影踪。
一个普遍的观点在于,今年年末理财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肯定不会复制去年的走势。银率网分析师认为,未来理财产品受降息影响仍会继续下行,高收益理财产品数量将持续萎缩,且投资期限将进一步呈现增长态势,预计明年年初银行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可能跌破5%。“如果对资金流动性要求较低,宜尽量选择投资期限较长的高收益率产品。”上述分析师建议道。
结构性与净值化产品崛起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保本型理财产品依旧是银行爱将,而债券与货币市场类以及组合投资类产品依然是市场的主流,但近年来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发行力度也显著增强,并呈现“井喷”态势。
据普益财富统计,目前多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及城市商业银行都开始推出此类产品,前三个季度各季发行数量依次为343款、519款和584款,累计发行数量已经达到1446款,与2013年同期相比增幅高达115.18%,也超过2013年全年发行总量,增幅达到52.21%。同时产品发行数量占比提升速度较快,第3季度增速已超越去年的3%,达到7%。
随着市场对于银行理财业务回归代客本源的意愿逐渐强烈,由于结构性理财产品是具备打破刚性兑付的产品类型之一,且有利于增加银行存款规模,并能够通过低风险与高风险资产的投资组合,满足中等风险偏好投资者的理财需求,显然也将持续受到重视。“2015年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发行数量及参与银行仍将保持增长态势,投资者对此类产品的接受程度也将持续提升。”普益财富预计。
另一方面,普益财富认为,作为另一种打破刚性兑付的产品类型,净值化产品也是未来银行理财产品的一大发展趋势。据了解,净值化产品运作模式类似于基金,投资者购买产品前无法预知产品实际收益率,而是根据产品实际投资运作情况定期在产品开放申购或赎回日公布产品净值,投资盈亏由投资者自负。当前监管层力推的银行理财管理计划就是净值化产品的典型代表,目前从国有、股份制等大中型银行至少数大型城商行皆进入试点,获得了理财直接融资工具这一标准化投资资产的发行资格。普益财富指出,大中型银行参与净值化产品的发行越发积极,投资者的申购与赎回可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产品的流动性问题,同时可以减少投资者频繁购买产品的麻烦,有益于银行稳定客户。
不过,净值化产品的势如破竹不代表预期收益率产品的削减。普益财富分析认为,银行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形式已然成为了投资者的购买习惯,银行客户的低风险偏好的“存款”特性显然更加适合于这种形式,因此短期内预期收益率产品仍将占据市场主导地位,至少在存款利率市场化完全开启之前会一直保持这种情况。
慧择提示:2014年正式进入倒计时,银行理财产品逐渐难寻年末盛宴,高收益银行理财产品“如期未至”。但是,结构性与净值化产品开始崛起,市民不妨关注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