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资讯

前海人寿地产背景难耐融资平台之嫌

更新时间:2017-08-27 22:59
  【摘要】前海人寿近一年来可谓是保险市场上的关注焦点,不管是增资还是关联交易,亦或者是扭亏为盈的业绩,前海人寿都频频遭受行业的质疑。下面小编就为您介绍相关具体情况。

  前海人寿业绩频遭质疑
  2013年,成立仅一年的前海人寿实现规模保费143亿元,在全国寿险公司中排名13位。进入2014年,公司业绩加快增长,仅今年上半年,就实现规模保费突破100亿元,达到150.9亿元。
  这一激增并非偶然。前海人寿披露的保险业务结构数据显示,银保业务在保险业务收入中的比例高达94.2%。显然,银保渠道的高手续费率和高收益产品强力支撑着公司保费规模的快速增长。
  前海人寿成立于2012年,截至当年底已设立深圳、广州、惠州、佛山、东莞、湛江、汕头等7家分公司。公司的官网资料显示,目前前海人寿共有18家分支机构,包括今年5月12日新开设的上海分公司。
  今年9月,保监会公布了上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上海人寿”)的筹建批复公告。上海人寿的注册地在自贸区,为上海自贸区的首家法人寿险公司。与在深圳前海中心区域成立的前海人寿相似的是,率先进驻意味着应承“保险业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的责任。
  然而,据媒体报道,从成立到现在,前海人寿共涉及48亿元的15条重大关联交易,在业界被称为“地产资金的输送机”。两家寿险如出一辙的地产公司股东背景,为这两家险企完成“保险业改革”,乃至“自贸区金融改革使命”留下了疑问。

  地产背景难耐融资平台之嫌
  市场公开数据显示,1-4月总保费(含万能及投连)的前15名中,前海人寿以黑马之姿出现,其保费突破100亿元,达到106.5亿元。公司年报数据显示,2012年前海人寿成立时,当年净利润为-1.36亿元,仅一年的时间即扭亏为盈,2013年净利润为955.7万元。
  前海人寿公开宣传的目标是今年规模保费达500亿元,明年1000亿元。从往年数据看来,这一发展规划的实现可以将前海人寿送入寿险前十。
  前海人寿披露的保险业务结构数据显示,银保业务在保险业务收入中的比例高达94.2%,其他经代、个险、直销业务则分别占3.8%、0.9%和1.1%。虽然银保渠道为公司带来了手续费率、收益的双高,其长久作用却难被业内看好。
  此外,前海人寿今年以来公布了10宗重大关联交易,加上去年披露的5起重大关联交易,公司在一年左右的时间里披露了15宗重大关联交易,且全部投向房地产领域,涉及资金超过48亿元。关联交易中,前海人寿的房地产股东也浮出水面。
  公开资料显示,前海人寿目前的股东包括深圳市钜盛华实业发展公司,持股20%;深圳市深粤控股有限公司持股20%;深圳粤商物流有限公司持股19.8%;深圳市凯诚恒信仓库有限公司持股19.65%;深圳市华南汽车交易中心有限公司持股11.03%;深圳市健马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持股5.52%;广州立白企业集团持股4%。
  作为深圳本土、首家总部落户前海合作区的金融保险企业—前海人寿,其创立时打造的“探索金融保险领域创新发展之路”一说,归根结蒂似乎难以敌过房地产股东的实际利益需求。

  慧择提示:前海人寿至今已有18家分支机构,自成立以来,共涉及48亿元的15条重大关联交易,今年上半年其保费规模突破100亿元,这一系列的动作频遭质疑。另外,前海人寿设计的关联交易均投向房地产领域,其地产背景难耐融资平台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