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众所周知,一个好的团队将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在很多的基金公司中也是如此。近日,据了解,
银华基金固定收益团队的稳定性似乎在下降,备受很多投资者的关注。
“最近银华基金固定收益团队的人走了不少,目前还在走流程中,从公告上还没有反映出来。”一业内人士告诉笔者。“我们固定收益团队没什么变化,一切都很正常,但由于固定收益产品发行数量的增加,人才短缺的确存在。”在接受笔者采访时,银华基金公司市场部人士对离职事件表示否认。
事实上,在固定收益产品发行增多、但激励不足的背景下,多家公募基金固定收益团队都面临着人才短缺的难题。
好买基金研究中心认为,随着基金发行注册制的实施,加之近期股市回暖,未来产品发行可能还会出现爆发式地增长,另外新基金法也可能会导致优秀的
基金经理“奔私”增加,基金经理人才紧缺可能更严重。
固定收益团队“喊累”
笔者从其他银华基金内部人士处证实,由于固定收益产品增加,工作压力陡增,其固定收益团队确实有不少人离开,的确面临着人才短缺的难题。
公开信息显示,在固定收益领域,银华基金旗下有银华增强收益债券、银华信用债券(LOF)、银华信用双利债券、银华永泰积极债券、银华纯债信用主题债券(LOF)、银华中证中票50指数、银华永兴纯债分级债券发起式、银华信用四季红债券、银华中证转债指数增强分级、银华信用季季红债券、银华永利债券、银华永益分级债券等12只债基,1只
短期理财产品即银华双月定期理财债券,以及银华货币、银华日利、银华多利宝、银华活钱宝等4只货币基金。
由于产品有17只,同时人才短缺,因此基金经理“一拖多”的现象比较严重。据同花顺数据显示,银华基金固收团队每个基金经理都管理着3~4只产品,其固定收益部总监姜永康所管理的基金数更是达到5只。
为缓解人才压力,银华基金正在挖角,让新人迅速上马。今年6月入职的,证券业从业年限为6年,在进入公司后不久,便兼任4只基金的基金经理,管理银华转债、银华保本增值混合、银华中证转债指数增强分级、银华永祥保本混合等。公开资料显示,贾鹏为再次回归银华基金。他自2008年3月至2011年3月期间任职于银华基金,担任行业研究员;2011年4月至2012年3月期间任职于瑞银证券,担任行业研究组长;2012年4月至2014年6月期间任职于建信基金,担任基金经理助理。2014年6月回到银华基金,随后担任基金经理。
而证券业从业年限仅4.5年的经惠云,也管理着银华中证中票50指数债券、银华中证成长股债恒定组合30/70指数、银华信用双利等多只基金产品。
此外,随着产品发行的增多,团队的压力日益加大。据《中国经营报》笔者统计,银华基金今年以来在固定收益领域发行了5只产品,包括债券型基金、货币基金以及短期理财基金。包括银华永益分级债基、银华永利债基、银华双月定期理财债基、银华多利宝货币市场基金、银华活钱宝货币市场基金。然而,公开信息显示,基金经理仅增加贾鹏一人。
“固收团队人才流失不可避免,产品多,但人数少,大家都觉得很辛苦。”上述银华基金内部人士说。
这并不是银华基金一家面临的窘境。北京某基金公司人士透露,在某些季节时点出现钱荒时,固定收益团队面临交易对手增加、谈判压力比较大的处境,加班加点是正常现象,但相应的激励政策可能并未跟上。
公募基金现“人才荒”
事实上,2013年第三季度3个多月的时间里,
银华基金有5名基金经理离职,薪酬激励成为这些基金经理离职的重要诱因。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年中银华基金固定收益的一位基金经理转投专户。业内人士表示,去年下半年以来,基金专户着实成为一些
基金经理的倾向之地,不仅是监管限制相对较少,还有激励机制更吸引人。
银华基金的现象折射出基金业的窘境。
据有关数据统计显示,2011年基金经理共有689人,基金产品数量为914个,人均管理1.3个产品,2012年数据分别为817位基金经理和1174个基金产品,人均管理1.4个产品,2013年数据分别为939位基金经理和1552个基金产品,人均管理1.7个产品,2014年以来,最新数据显示有976位基金经理和1789个基金产品,仅增加了37位基金经理,基金产品却增加了237个,人均管理达到了1.8个产品。
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基金经理人数的增加速度低于产品增加的速度,这也是导致基金经理“一拖多”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的主要原因。
“银华基金的权益类比较强,固收公募产品占比只有不到六分之一,但受市场行情和互联网金融的影响,今年固收产品的发行数量大大增加。比如银华双月定期理财债基就是为了微信专门定制的,而多个货币基金‘宝宝’类产品也在发行。”接近银华基金的人士说。
这一现象可能进一步凸显,增加了固收团队的压力。
在好买基金看来,基金公司如欲破解“人才荒”,长期来看,仍需要加大对优秀投资管理人才的培养,增加基金经理人才基数,同时对基金经理给予适当的激励,稳定基金经理队伍。
慧择提示:综上可知,公募固收产品爆发式增长,然而,有不少固收团队出了现人才荒情况。此外,有不少基金公司陷入基金经理“一拖多”的危机,要想促进基金业的健康发展,各大基金公司应当培养一些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