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资讯

信披情况存在严重分化 打破刚兑需完全市场化

更新时间:2017-08-27 14:06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银行产业的不断繁荣,很多银行都推出了各种各样的理财产品。近期,从银行理财产品信息披露情况的可以看出很多理财信息披露不透明。

  中国银监会创新部王主任在上周五(8月8日)举行的第一届中国资产管理峰会上表示,因为银行理财信息披露不充分,投资者很难了解产品的真实情况,形成了社会对银行理财刚性兑付的预期。

  其实,银行理财产品特别是投资端信息披露不充分,已经不断成为市场质疑的焦点。全国理财产品信息登记系统的上线对理财产品的信息披露已经有了进一步的完善,然而,银行将理财产品在信息系统登记更多是要迎合监管要求,是否对投资者完全披露相关信息还是一个未知数。

  信披情况存在严重分化
  根据王主任在论坛上提供的数据,银行理财市场发展非常快,截至目前,银行存续理财产品51560件,资金12.65万亿,从事银行理财的金融机构超过了400家。
  王主任表示,银行理财保持着健康稳定的发展,除少量境外代客理财、结构化产品出现了一些收益率低于预期的情况外,绝大多数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得到了顺利兑付。但是,因为信息披露不充分,不及时,产品投向披露过于简单、空泛、不够详细,收益信息不够透明,各种通道类业务层层嵌套等,导致操作中银行理财产品风险收益不对等,投资者很难了解到产品的真实情况,只能依赖银行的信用和名气,从而形成了对银行理财刚性兑付的预期。
  普益财富年初发布的 《银行理财能力排名报告(2013年四季度)》显示,2013年第四季度,普益财富选取的100家银行中,有51家银行没有对其运行中的产品披露任何运行公告,其中大部分为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中也存在不少银行运行信息披露严重不足的情况。
  对此,普益财富研究员叶林峰曾向新闻媒体者表示,在不同类型银行之间,产品信息披露透明度和及时性差距很大,甚至每一个类型之间的差距也比较大。目前,国有银行在理财产品发行、运行以及到期等信息披露方面存在严重分化;而大部分股份制银行都存在发行、到期或运行信息中的一项或两项披露不足的情况;大部分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没有对其运行中的产品披露任何运行公告。
  “从产品发行信息披露来看,一方面部分银行对于其发行的银行理财产品不予公开披露;另一方面,虽然有的银行披露了理财产品的发行信息,但是信息披露质量堪忧,一些银行仅简单公布理财产品的发行时间、期限、预期收益率等基本信息,有的银行甚至连预期收益率都不公布,需要投资者打电话或者亲自去营业部咨询,这些都给投资者的购买决策制造了障碍。”叶林峰说。
  某股份制银行人士向新闻媒体者表示,银行理财产品信披不到位,银行打官司也会输,所以就会对购买者实行刚性兑付。某银行理财人士亦表示,目前银行都在用理财产品信息登记系统,会披露一些信息,但不是所有的信息都披露,主要还是谋求监管合规。银行按照监管要求披露一些东西,客户不一定有时间看,另外也不一定能看懂。

  打破刚兑需完全市场化
  实际上,银行理财产品的信披问题早已引起监管层重视。在2013年的年中工作会议上,银监会主席尚福林曾明确要求,已开展理财业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认真规范登记理财信息,加强非现场监管和风险预判预警。
  去年6月14日,银监会下发《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全国银行业理财信息登记系统(一期)运行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同日系统正式启用。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行设计的理财产品实行全国统一的电子化报告和信息登记制度,总行应在理财产品销售前10个工作日,通过系统向银监会或属地银监局报告产品相关信息。
  叶林峰表示,很多银行不公布到期收益率,只有购买的客户才会知道到期收益率。在产品运行上也是一样,不论产品是投资资产池,还是投资单一资产,对应资产的情况如何,客户根本无从知道。而按照正规要求,是应该定期公布相关融资人的资产情况的。
  王主任表示,按银监会的要求,今后普通大众和高端人群、私人银行客户的理财应相区别。普通大众需要购买一些稳健的产品;一些高端的私人银行客户可以获得更加高端的产品。
  对于打破理财刚性兑付,特别是银行的理财刚性兑付,王主任表示,第一,必须完全市场化;第二,兑付,包括收益的兑付,需做到独立核算,不能搞利益输送;第三,必须做到完全彻底的信息披露,保护金融投资者的利益要做到对等,同时避免出现其他风险。
  叶林峰表示,虽然从法理上来讲,银行理财产品的信息披露可以只面向理财产品的投资者,但是为了培育更多的银行理财产品投资者,让投资者更了解银行理财市场,帮助他们做出有效的投资决策,应该呼吁商业银行提高理财产品发行、到期和运行的信息披露透明度,为个人投资者选择、购买理财产品创造更加透明的环境,促进银行理财业务持续健康发展。

  慧择提示:综上可知,银行信披不充分致“摸黑投资”,银行理财产品刚性兑付亟待打破,投资者对产品的真实情况很难了解。要想促进银行产业的健康发展,各大银行就需要加大对产品的披露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