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理财意识也在不断增强。此时,
互联网理财迅速崛起,抢占广大群众的眼球。然而,近来以余额宝为代表的
互联网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下跌至4%,令人不禁怀疑
互联网理财还能风光多久。下面小编为您讲述具体情况。
余额宝收益持续走低
自2013年6月余额宝面世以来,凭借灵活的操作方式及低门槛、高收益、流动性强、碎片化的理财模式,吸引众多投资者蜂拥而入。今年一季度末,余额宝规模接近5000亿元,用户突破8100万户,并一度带动了包括理财通、增值宝、全额宝等各类互联网“宝宝”的横空出世,彻底颠覆了传统的银行理财模式。
然而,仅一年光景,余额宝就从万人追捧到泯然众人。7月29日,余额宝7日年化收益率为4.1840%,与年初最高点6.7630%相比跌幅近4成,距离1年期定期存款利率3.25%已经相差不大。其他互联网“宝宝”也是跌声一片,百度旗下的百赚7日年化收益率从年初的6%以上跌至目前的4.42%,苏宁旗下的零钱宝更是从年初的7%以上跌至4.3%,网易现金宝也跌至4.5%,甚至已经有近10只“宝宝”产品收益率跌破4%,如万家现金宝、天天理财宝等。
在业内人士看来,各类互联网理财产品的高收益都主要来源于银行协议存款。随着四大行公开表示不接受互联网理财产品的协议存款,加上目前市场整体流动性趋于宽松,货币市场利率下行,互联网理财产品收益下降是必然结果,收益率破“4”也是大概率事件。
在此背景下,资金从余额宝重新回流至银行。数据显示,2013年四季度和2014年一季度分别有1300亿元和3560亿元进入余额宝,但二季度锐减至330亿元。
与此同时,余额宝的高风险性也被市场关注。据统计,2013年三季度,余额宝70%的资金投资于60天以下的产品,而到了今年二季度,这一比例下降到43%。与此同时,期限超过90天的产品在其资产配置中的比例飙升至33%,较一季度时的30%进一步增加。换句话说,为了继续提供高收益,余额宝已经开始出现期限错配的迹象。不仅如此,余额宝还开始越来越多地投资带有回购协议的资产,一季度余额宝投资该类产品的比例为3.5%,二季度飙升至9%。
银行类“宝宝”后发制人
互联网“宝宝”走下“神坛”的同时,还频频受到银行类“宝宝”的围剿。今年以来,越来越多的银行推出了自己的“宝”类产品。截至目前,推出“宝宝”类产品的银行已达到了11家。
与互联网“宝宝”的疲态渐露相比,作为后来者的银行类“宝宝”产品开始展现出后发制人之势,收益率基本都是游走在5%左右,普遍高于余额宝。例如兴业银行的掌柜钱包,2014年7月15日的7日年化收益率为5.0220%。
不仅收益率远高于互联网“宝宝”,在便捷性上,银行类“宝宝”也毫不逊色。如渤海银行的添金宝,0.01元起购、无快速取现限额、无需申购再赎回,可直接在ATM机上取现和POS机消费。此外,当投资者在添金宝账户中的资金积累到5万元或10万元、且在一定时间段内又不会使用时,银行还提供3个月、半年、1年期等多样化的具有更高收益的理财产品。从赎回时间上来看,余额宝累计转出金额大于5万元时,可能需要两个工作日,而以工行的薪金宝为代表的银行类“宝宝”却可以实时取款。
回归现金管理工具本质
众所周知,余额宝的收益就是天弘
增利宝货币基金的收益,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货币市场基金。货币基金有严格的投资标的,只能投资于同业存款、短期国债、债券等低风险品种,风险和收益是成正比的,因此,货币基金是一种稳健的、高流动性的现金管理工具。但货币基金又不等同于存款,理论上仍存在亏损的可能性。
业内人士分析,货币基金的本质就是现金理财工具,前几年货币基金的正常收益水平也就是3%左右,去年到今年市场资金利率整体偏高,因此货币基金收益也水涨船高,以至于到去年年底和今年春节期间,货币基金收益达到近几年的峰值,一度高至6%的非正常状态。也有一些公司片面宣传7%至8%的收益率,误导了投资者的心理预期。事实上,这些季节性因素、补贴等都是不可持续的,货币基金收益率会向正常水平回归。
根据Wind数据统计,2009年至2013年,货币基金每年的区间7日年化收益率均值分别为1.38%、1.78%、3.39%、3.77%和4.17%。很显然,货币基金从来都不是高收益的投资产品。天弘基金表示,推出余额宝的初衷是基于基金走进生活的理念,给支付宝用户定制一款基金产品,让用户能在购物、生活的同时顺便理财,多一项增值服务。
业内人士表示,作为货币基金本质的余额宝等互联网“宝宝”产品,在收益率逐渐走低的同时,其作为现金管理工具的属性会更加突出,其购物、转账等不断拓展的丰富功能才是其长久的生命力所在。
慧择提示:综上所述,随着四大行公开表示不接受互联网理财产品的协议存款,加上目前市场整体流动性趋于宽松,货币市场利率下行,互联网理财产品收益下降是必然结果,收益率破“4”也是大概率事件。在此之际,银行类“宝宝”后发制人,赚足消费者眼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