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资讯

银行结构性理财产品透明度仍需提高

更新时间:2017-08-28 08:07
  【摘要】在当今社会,人们投资理财热情高涨,而为了满足投资人多样化的理财需要,银行等金融机构不断推出各种理财产品。而据了解,在银行理财中,银行结构性理财产品日渐受到机构及客户的青睐。

  银行结构性理财并非全保本
  外资银行始终是发行结构性理财产品的主力,但不影响结构性理财产品主要以人民币为主,2014年上半年人民币结构性理财产品发行1245款,占比91.01%。
  不少投资者有个误区,认为结构性理财产品全是保本浮动收益类产品,其实,结构性理财产品以保本浮动收益产品为主,同时也包含非保本浮动收益类和保证收益类结构性产品。如上半年共发行保本浮动收益类结构性产品1150款,占比达84.06%;非保本浮动收益类产品160款,占比11.7%;保证收益类结构性理财产品仅58款,占4.24%。

  结构性理财产品实际收益率没竞争力
  据统计,2014年上半年共有1169款结构性理财产品到期,环比增31.2%。遗憾的是,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到期信息披露率远低于非结构性理财产品。以2014年上半年到期理财产品的披露率来看,非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到期收益披露率为68.91%,而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到期收益披露率低于35%,这也意味着65%以上的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实际收益率,我们是不得而知的。
  上半年,在披露了实际收益率的结构性理财产品中,达到预期最高收益率的产品占比不到8成,仅为79.8%。
  值得关注的是,尽管结构性理财产品的不确定性明显大于非结构性理财产品,但与非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平均实际收益率相比,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平均实际收益率还不如前者。2014年上半年,到期的非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平均实际收益率远高于5%,而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平均实际收益并未达到5%。
  从平均最高预期收益率与平均实际收益率的差值来看,挂钩基金的结构性理财产品差距最大,其平均预期最高收益率最高,为8%,但平均实际收益率仅为3.4%。差距最小的是挂钩利率的结构性理财产品,到期产品均实现其最高预期收益率,平均实际收益率达5.36%。

  银行结构性理财产品透明度仍需提高
  银行理财产品的信息披露问题一直饱受诟病,尤其是结构性理财产品,信息披露率更低。银率网分析师认为,这主要是由于结构性理财产品的预期最高收益率偏高,在产品营销时较为有利,但该类产品的实际收益取决于挂钩标的走势,能够达到预期最高收益率的概率偏低,收益波动幅度较大,这与很多投资者心目中银行理财产品“稳保收益”的印象差异较大。在这样非理性的市场环境下,银行为了自保声誉,对于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实际收益情况,要么完全不披露,要么选择性披露产品信息。这样导致投资者永远都无法全面了解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实际收益情况。
  分析师预计,未来银行理财产品将逐步打破“刚兑”,仅靠非结构性理财产品将不能满足投资者的需求,各家银行都会不断丰富其产品线,将有更多的银行发行结构性理财产品,下半年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发行量依然会保持增长。

  慧择提示:通过以上描述,我们可以得知,银行结构性理财产品并非全保本,而到期信息披露率远低于非结构性理财产品。因此,银行结构性理财产品透明度仍需提高,逐步打破“刚兑”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