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资讯

商业银行遭受移动互联网时代冲击

更新时间:2014-07-15 09:36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互联网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明显。互联网对银行的作用也在日益增加,未来商业银行的管理与经营方式将会受到互联网的冲击。

  移动互联网金融由于在金融资源的可获得性、降低交易成本、解决信息不对称、资源配置去中介化等方面更具优势,对传统商业银行造成了全面冲击:一是改变了银行与客户的关系和支付、信用体系;二是影响了商业银行的信贷和理财业务;三是加速了金融脱媒的趋势;四是对银行的支付安全构成威胁。

  竞争是促进企业转型与发展的重要力量。移动互联网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带来了巨大影响,对金融业的改革和创新形成了倒逼机制。商业银行如果能及时转变经营理念,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注重移动互联网的商务应用,进行全面创新,就能从容应对各种挑战,最终创造出银行业发展的新时代。

  信息与网络技术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工作,乃至思维方式。就金融而言,现在我们选择什么样的金融机构比较便捷、划算、靠谱,这是个问题。由于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现在涉足金融行业的商业机构越来越多,商业银行已不是人们的唯一选择。尽管大多数中老年人还有对商业银行的黏性,但是决定未来的年轻人并不是这么想。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怎么办?真是个问题。

  ——亚夫
  当许多人还在沉湎于桌面电脑之间的互联互通时,移动互联网又扑面而来。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在进一步改变人们的生活、消费方式的同时,也为改造甚至颠覆传统产业、提高传统产业竞争力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这一影响同样适应于我国商业银行的转型与发展。商业银行如何应对未来“移动就是一切”、“移动无处不在”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或将成为一场生死的较量。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及其影响
  移动互联网是将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和移动通信、互联网三者结合为一体,实现24小时随身在线的一种技术和互联互通方式。移动互联网不仅继承了传统互联网分享、开放、互动的优势,而且实现了随时、随地、随身、更快、更方便的互联互通,因而具有更广泛的市场和应用领域。随着3G、4G、5G移动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移动设备的普及、无线网覆盖面的扩大,以及网民使用习惯的改变,我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条件已经成熟,并以超乎大多数人的想像得到快速的发展。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量已达到5.38亿,其中手机网民达到3.88亿,首次超越台式电脑网民的数量;网民中用手机接入互联网的用户占比由上年底的69.3%提升至72.2%,手机已成为中国网民的“第一上网终端”;至2013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进一步发展到6.18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到5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2年底的74.5%提升至81.0%。
  工信部发布的数据则显示,截至2014年1月,我国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2.35亿户,其中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达到8.38亿户(参见图1)。这些现象和数据表明,随着手机用户数量和用手机上网用户数量攀升,廉价智能手机及平板电脑的普及,我国移动互联网迎来了高速发展时期,移动互联网时代即将到来。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及其应用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一方面,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消费方式。正如中国移动广告语所说:“移动改变生活”。越来越多的人都在使用移动终端搜索信息、分享感受、聊天交流、协同工作、购物消费。每天有数以亿计的用户登录移动互联网,每人平均在上面停留数十分钟乃至十多小时。“移动”已经成为很多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也都在因“移动”发生很大的变化。另一方面,移动互联网渗透到诸多行业,对人类的生产经营活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首先,移动互联网催生了许多新的产业和新的商业模式,促进了传统产业的转型与升级。例如,继阿里巴巴、淘宝、ebay、易趣等桌面平台式电子商务给传统线下零售业带来巨大冲击后,移动互联网的应用又推动了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使电子商务有望迎来发展的第二个“春天”。
  目前,移动电子商务已广泛运用于公共交通、公共事业缴费、购物、一卡通、电子票务、旅游、金融、医疗、教育等领域,为人们的生活与消费带来了很大的便利。而O2O模式(Online to Offline,即线上订购,线下消费。)更是实现了信息和实物、线上和线下、实体店与实体店之间的无缝衔接,具有价格便宜,购买方便等优势,已运用于移动电子商务、租车租房服务、个性化产品设计、产品直销、线上促销等领域。调查显示,至2013年9月,我国电子商务销售额中有37%来自移动端;43%的智能手机用户在购物时会使用移动端查询信息。这些比率还处于快速上升阶段。
  其次,移动互联网的应用使物流业供需双方能轻松地达成交易,解决信息沟通不对称等诸多现实问题,还可以节省大量人工成本,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有利于物流业开拓全新的营销推广渠道和市场。可穿戴设备技术的应用和普及,将使移动医疗行业呈现爆发式增长。借助移动互联网而产生的移动营销、移动阅读、移动娱乐、移动教育、移动信息服务等,则将对广告、传媒、娱乐、教育等业态产生巨大的冲击,并带来新的财富增长点。
  此外,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及其应用还有利于提高传统行业的竞争力。比如旅游、酒店、餐饮、交通运输业等,可以通过提供免费WIFI的方式吸引更多的顾客,还可以借助移动互联网平台发布消费信息,让顾客参与点评、体验、分享等活动,降低营销成本,提高服务水平。传统制造企业和销售商也可以推出自己的移动商店,进行产品宣传、推广和销售。
  艾瑞咨询报告显示,2013年包括移动增值、移动购物、移动营销、移动搜索、移动游戏等在内的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达到1059.8亿元,同比增长81.2%,预计到2017年,市场规模将增长4.5倍左右,接近6000亿。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进入高速发展的通道(参见图2)。
  移动互联网之所以能改造或颠覆原有工商业运营模式,创新出各种各样以人为本的商业模式,不仅在于它拥有移动性、便利性、私密性等优越于传统互联网的特征,成为对传统产业链进行冲击、拆解、重组和融合的有效工具,而且在于它拥有无限的想像空间,可以带来无限的商业机会。
  作为当前和今后推动产业升级乃至经济社会发展最强有力的技术力量,移动互联网是一座亟待挖掘的大金矿。它的实际应用价值必将大大超过传统互联网。正因为如此,麦肯锡在今年5月发布的研究报告中,就将移动互联网列在未来有望改变生活、商业和全球经济的12大颠覆技术中的首位。可以说,企业未来的商机尽在“移动”中。

  移动互联网给商业银行带来的冲击
  相对来说,基于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产生的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更大,产生的影响也更深远。近年来,以移动支付、网络信贷机构、P2P 贷款平台等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的飞速发展,正在不断蚕食着传统商业银行业务的版图,冲击着商业银行的传统管理和经营方式(参见表1)。有人甚至预言,随着互联网技术、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今后我们将不再需要现金和银行卡,银行因此可能消失。
  移动互联网金融指的是互联网企业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支付、智能搜索等现代信息技术来提供传统金融服务,它是互联网金融的延伸。移动互联网金融由于在金融资源的可获得性、降低交易成本、解决信息补对称、资源配置去中介化等方面更具优势,给传统银行业带来的影响和冲击也将更大。
  1.改变银行与客户的关系和支付、信用体系
  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支付方式主要分为互联网支付和移动支付。目前,支付宝、财付通、易宝支付和快钱等能够为客户提供收付款、自动分账以及转账汇款、代购机票与火车票、代缴电费与保险等结算和支付服务,并已经占有相当的市场份额,而腾讯和阿里的打车补贴及“红包大战”、余额宝等在培育新的移动支付市场。随着消费者移动支付习惯的逐渐养成,移动支付与其他行业整合、联动的完善,必将产生对银行支付业务的替代效应,弱化银行的支付功能,进而改变银行与客户的关系和支付、信用体系。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支付总额年增长率达到300%以上。央行下属的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发布的《中国支付清算行业运行报告》显示,2012年全国第三方支付超过了10万亿元。央行发布的《2013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称,移动支付金额同比增长超过300%。随着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发展,互联网第三方支付平台交易量、虚拟货币的发行和流通量还将越来越大,涉及的用户越来越多,第三方支付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金融产业。移动支付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催生了手机支付宝、微信支付、京东白条等移动支付产品,以及移动钱包、移动理财等新型金融服务产品。这些产品迅速蚕食着传统金融业务。电子支付业务增长较快,移动支付增长率远超网上银行和电话银行,表明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金融开始从PC端向移动端转变,智能手机等个人移动终端将成为未来最主要的支付工具。
  2.冲击商业银行的信贷和理财业务
  信贷是商业银行最重要的资产业务,也是商业银行的主要赢利手段。基于对企业审核要求的限定和规避风险等原因,中小微企业往往难以获得商业银行的贷款支持。而移动互联网金融凭借其快速、广泛、低成本等特点,以及对数据信息积累与挖掘的优势,可以直接向供应链、中小微企业信贷等融资领域扩张,抢夺银行的客户资源、替代银行的物理渠道,从而对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及其盈利带来冲击。
  例如,灵活、开放、快速的P2P网贷平台和众筹平台的出现,可以轻松地触及传统银行无法触及的地方,为各地的创业者提供小额贷款。全球第一家众筹平台--美国的Kickstarter在2009年成立后的5年时间内,就为6万多个项目众筹了超过10亿美元,其中60多个项目募集额至少100万美元,有的项目超过1000万美元。
  我国专注于小微企业融资服务的阿里信贷无需人工审批就能提供贷款。淘宝商户申请时间只需要三分钟,贷款到账只需一秒钟。据有关资料显示,阿里金融自2010年成立以来,已累计为13万多家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贷款总额达280亿元,2012年上半年累计发放贷款130亿元,新增获贷企业4万家,不良贷款率仅为0.72%。
  近几年,银行理财产品出现爆炸式增长,同业竞争非常激烈。但“高起点”将许多低净值客户拒之门外。支付宝与天弘基金合作推出的余额宝,凭借便捷和低门槛的优势吸引了大量的移动互联网用户,迅速填补了银行理财产品难以覆盖的小额资金“盲区”,一经推出,其资金规模和客户数量就不断增加。上线一周年后资金规模超过5000亿元,用户数量超过1亿户,成为全球第四大货币基金。如图3所示。
  可见,互联网金融在小额信贷等领域的尝试与发展,正在吸纳大量社会资金,瓜分商业银行贷款业务的规模,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存款业务和收入来源等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3.加速金融脱媒的趋势
  金融的本质是充当中介。“金融脱媒”又称“金融非中介化”,是指在金融管制下,资金供给绕过银行体系,直接输送给需求方和融资方,完成资金的体外循环。传统金融主要由银行充当资金中介,银行卡取代了现金支付。互联网金融则对这种模式进行了颠覆。一是互联网企业为资金供需双方提供搜索平台,充当资金信息中介,融资交易由双方自己完成。二是第三方支付平台为客户提供收付款、自动分账、转账汇款等结算和支付服务,移动支付将取代银行卡和现金。例如,通过P2P网贷平台和众筹平台,只要一部手机就可以完成贷款的申请、接收、偿清过程,完全不需要银行职员、ATM乃至电脑的参与。
  同时,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开放性和共享性大大降低了信息不对称性,使信贷业务具有更高的参与度和透明度,强化了资金信息中介的功能,还通过节约交易成本降低金融中介的门槛。这些都将加速金融脱媒,使商业银行的金融中介功能边缘化,甚至有被颠覆的可能,形成无中介金融市场。
  金融脱媒既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金融市场走向成熟的标志和必经之路。随着多层次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各种类型的专业机构投资者陆续进场,间接融资在社会融资总量中的比重将不断下降。而互联网金融的出现,第三方支付以及移动支付、中小微企业网络贷款、P2P贷款业务等的发展,使得金融脱媒不仅将以不可逆的方式延续下去,而且将大大加快这一进程。
  4、危及银行支付安全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激发了企业和社会公众借助网络平台进行贷款、消费的支付需求,由此也带来了移动支付的安全问题和客户私隐的保护等问题。目前,许多人就是基于安全考虑而没有使用或放弃使用移动支付。商业银行对此责无旁贷,需要普及支付安全知识,增强社会公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尤其要加大研发和投入力度,创新移动支付安全保护手段,运用成熟的技术支撑来保证交易的安全和畅通,从根本上防范和化解移动支付风险,促进移动支付等服务能力和水平的提升,培育市场的认可度和用户的消费习惯。

  移动互联网时代商业银行应对策略
  竞争是促进企业转型与发展的重要力量。移动互联网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带来的巨大影响,对金融业的改革和创新形成了倒逼机制。商业银行如果能及时转变经营理念,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注重移动互联网的商务应用,进行全面的创新就能从容应对各种挑战,最终创造出银行业发展的新时代。
  1.认清自身不足,发挥商业银行优势
  互联网金融迅猛发展的势头,虽然对商业银行传统的经营模式和盈利方式带来了一些冲击,但要彻底颠覆金融业还为时尚早,因为商业银行依然具有许多比较优势。
  一是资金雄厚、认知和诚信度高。这是目前以年轻人和中小微企业为主要客户的互联网金融难以与之抗衡的。
  二是拥有结算、清算、信贷等领域完善的信息基础构架,以及覆盖全国的庞大物理网点,能够帮助其有效应对互联网金融中第三方支付、小额贷款机构等新兴金融业态的冲击。
  三是具有经营能力和人才上的竞争力。金融业需要专业人士的经验性判断,难以被信息技术完全替代。而互联网金融涉足支付、结算、信贷和理财等领域还不深,经验、人才积累很不够。
  四是拥有更加严格的风险控制体系。商业银行除提供存贷业务、财富存管业务、为支付结算提供媒介外,还为社会提供流动性保障,支持正常经济活动,因而建立了比较严格的风险控制体系。互联网金融作为新生事物,受到的监管和市场准入的限制少,但蕴藏的风险也很大。
  从根本上说,移动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致命冲击不在技术层面,而在于法律许可,即能否获取金融业务的牌照。事实上,因为第三方支付机构具有沉淀资金、信用卡套现、洗钱、欺诈、冲击实体货币等风险,行业内加强对其监管的呼声很高。今年3月,央行紧急叫停支付宝、腾讯的虚拟信用卡产品就是强化移动互联网金融监管的体现。
  互联网金融似乎难以彻底颠覆传统金融业,但传统银行业的致命弱点值得警惕。比如,商业银行的数据挖掘能力相对较弱,经营观念相对落后,业务流程僵化,不利于扩大信贷对象的范围。跨界于信息技术和银行之间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天然比银行更具有数据收集的优势。
  除资金流信息以外,互联网金融公司还留存了海量的结构和非结构化交易信息,包括订单数量、销售增长、货物周转与仓储,以及客户交互行为、行业排名、广告投放等,可为精准营销和定制服务提供数据支撑,进一步增加对客户的黏性。这些却是商业银行所缺乏的。
  2.以移动互联网思维和技术促进创新与发展
  移动互联网的精髓在于便利、低成本甚至免费、交互性、轻运营等。对商业银行来说,移动互联网不仅提供了实现转型与发展的有效工具,而且提供了全新的经营理念和思维。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商业银行既不能以传统资源的优势而排斥移动互联网,也不要以为与移动互联网结合就可以解决一切,而必须顺应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利用移动互联网的思维和技术促进金融模式创新乃至革命、更好地为普通消费者和实体经济服务,从而焕发新生与活力。
  (1)业务经营向“移动”化转变,打造全新的“轻经营”模式。这种经营模式依靠的不再是物理网点和人员的扩张,而是借助移动互联网开展金融服务,将“您身边的银行”变成“您手掌上的银行”,以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竞争力。为此,商业银行要充分了解移动互联网技术,并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移动化”经营方式。比如自建移动服务客户端,创立自己的O2O模式,实现线上金融服务与线下客户需求的有机结合,增强服务的便利性、快捷性,或与有实力的电商移动平台进行合作,实现资源共享。
  (2)支付业务向移动支付转变,创新感知支付新模式。随着移动通信、互联网和近场通信技术的融合发展及其应用,金融服务简便易用、客户体验至上将成为发展方向。商业银行要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提高掌控支付终端和提供增值信息服务的能力,推进支付模式的创新,使支付手段从面对面的货币现金支付向随时随地的移动支付转变,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个性化和体验式金融解决方案,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尤其是年轻消费者。
  (3)变革银行信用体系,践行普惠金融模式,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信息是金融业的核心。商业银行能充当金融中介,是因为存在信息不对称。这也是形成我国主要服务于大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企业的金融体系的重要原因。据《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我国中小企业超过5000万家,占全国工商注册企业总数的99.8%,创造了近60%的经济总量和近50%的财政税收,提供了80%的城镇就业岗位,在繁荣经济、推动创新、扩大出口、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商业银行僵化复杂的内部业务流程阻碍了中小微企业的融资,使服务中小企业的承诺难以兑现,进而阻碍了实体经济的发展。这不仅与中小企业发展的大趋势是相违背的,而且影响了商业银行的信誉、创新与发展。
  互联网金融通过弥合信息不对称性动摇了传统商业银行的生存基础。例如,阿里金融从隶属于集团内部的电商服务平台,发展到为消费者和小微企业提供网络化信贷的金融创新平台,最关键、最核心的就是注重客户数据的积累和挖掘,逐步建立信用评价体系和信用数据库,及应对贷款风险的控制机制,据此为10多万家小企业提供“订单贷款”和“信用贷款”。如果银行业当初能够主动适应网络与数字化时代,那就可能没有互联网金融的机会。
  与此同时,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及其应用也为商业银行服务于中小微企业,践行普惠金融模式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可行性。如果商业银行能尽快提高挖掘利用大数据的能力,善于利用移动终端诸如定位、浏览记录、物联网等技术,来获取企业的各种数据,建立起更加客观的信用体系,不但能有效发掘新客户群,并提供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和创新业务,又能防范风险,甚至帮助银行打造出全新的商业模式-物联网金融,实现资金流、信息流、实体流的三流合一,以及虚拟经济、金融服务和实体经济的交融。
  (4)加强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在现实中,互联网企业需要金融,金融业需要互联网,由此决定了这不是一场生死较量,反而存在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商业银行和互联网企业合作,可以共享商户资源、客户信息和跨界人才,还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创造共赢的局面。对商业银行来说,借助互联网企业积累的海量交易数据库,发挥自身的风险管理优势,可以打造在线融资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在线融资服务,有效发掘新客户群,降低零售成本,提升经营效率和收益。还可以借助互联网企业加强银行支付安全。对互联网企业来说,可以拓展自身业务,创造新的业务,增加利润来源的渠道。

  慧择提示:据有关人士表示,未来也许随着互联网技术、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技术在金融领域里的广泛应用,今后我们将不再需要现金和银行卡,银行因此可能消失。因此银行必须积极做好应对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