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的血栓可能毫无征兆!这6种人尤其要注意

慧择小马老师 · 765人阅读

收藏

前阵子看到这么个新闻,一男子腿不舒服,膝盖以下肿胀。

 

去医院看,医生竟告诉他可能要截肢!

 

原来,该男子因为工作需要,经常连续坐着工作10多个小时。几年下来,左下肢形成了深静脉血栓!


     


深静脉血栓如果治疗不当,还有可能导致血栓脱落,引起肺栓塞!


别以为这事离你很远!血栓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任何时间,严重时甚至会威胁到生命。


今天就给大家说说,血栓到底是什么?什么人容易得?如何预防?



     

血栓是怎么回事?


血栓,是血液在血管内的一种凝集状态,会导致血管堵塞。


不少严重的疾病,都跟它有关。


比如,血栓在脑部血管会导致脑梗,血栓在冠状动脉就形成心梗,血栓堵塞到肺部就是肺栓塞。


其中,人体的下肢是最容易藏血栓的地方,下肢深静脉血栓最为高发。


因为静脉系统是从远端往心脏回流,而下肢静脉系统的回流需要克服重力作用。相对于其他部位,回流更“艰难”,更容易发生血流缓慢、甚至瘀滞的情况。


不仅如此,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还可能很凶险。


因为原本形成于下肢的血栓随时可能脱落,随着血液循环回流到肺部,堵塞肺血管,导致呼吸和循环系统衰竭。


轻者可能引起咳嗽、胸闷、憋气,重者甚至引发猝死。


如果突然出现明显的腿肿腿疼,就要怀疑是不是下肢有了血栓,尤其是以下高危人群,更要提高警惕!



     

哪些是高危人群?


1、长期卧床的人

 

比如说,一些脑卒中、瘫痪的患者。


又或者是动了大手术,尤其是骨科手术或者关节手术的人,需要在术后筛查一下有没有血栓。

 

2、久坐不动的人

 

现在很多人工作、打游戏,或者就是无聊刷手机,都能一坐就是大半天。

 

这样的久坐+饮水量不足间接导致血液粘稠度增高,长此以往,血栓就找上门。

 

3、骨折的人

 

多发性创伤、脊柱骨折、骨盆及下肢长骨骨折等都会影响下肢运动功能,而骨折愈合本身也会促进血液高凝。


4、恶性肿瘤、化疗患者以及重症感染者

 

肿瘤是让血液容易发生的一个因素。

 

5、部分女性

 

怀孕中晚期的准妈妈,胎盘产生大量雌激素、促进肝脏分泌凝血因子。加上腿部压力变大、运动量变小,也使血液处于「高凝易栓」状态。

 

此外,产后、长期口服避孕药、激素替代治疗的女性,也要警惕。

 

6、有既往病史

 

患有血液高凝状态疾病或者既往发生过深静脉血栓的人,也是高危人群。

 

看到这里,是不是很多人都“中招”了?先别慌,接下去看看怎么预防。



     

深静脉血栓怎么预防?


我们都知道,血栓的形成,很多时候是因为人长期不动,血液不流通了。所谓“堵则溢,疏则顺”,跟治水一个道理,就是要疏通、动起来。


不过,大家平时“搬砖”就很累了,还要每周去跑步、健身、打球,确实有点强人所难。


小马老师从医生朋友那里,问到了1个简单的预防血栓“小动作”。不仅不用跑跳,还可以一边“搬砖”一边做,长途旅行中也可以做上2-3组哦~


(温馨提示:已经发生深静脉血栓的患者以医嘱为准)


踝泵运动:坐着的时候,把腿尽量伸直,然后向上勾脚和向下绷脚交替进行。脚踝和脚趾同时用力往上翘,维持10秒钟,再向下压,也维持10秒钟,反复进行。


     

 (来源:好医生在线网)


当然,如果能够将坐位办公和站立办公交替进行,更能从源头开始,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


为了让你们对久坐的危害引起重视,再跟你们说说它的其他坏处,比如:


更可能得病


2021 年的一项研究发现:


全球大约1.6%的高血压、2.2%的膀胱癌、2.8%的乳腺癌、2.8%的子宫内膜癌、2.9%的结直肠癌、4.5%的2型糖尿病、5.0%的冠心病、5.0%的中风、6.9%的胃癌、7.2%的抑郁症、7.2%的食管癌、7.2%的肾癌,以及8.1%的痴呆症,都可以归因于缺乏运动,也就是久坐。[1]


更容易死亡


学术杂志BMJ:每天持续坐着的时间超过9.5小时后,死亡率就会显著增加。[2]


还容易变“


久坐不利于心脑血管循环,会显著降低大脑的思考与认知能力。


除了这些“潜移默化”的变化,也有我们容易感知到的症状。比如:容易犯困。


我们似乎看出了一个恶性循环:


久坐 → 影响身体健康状况 → 容易犯困 → 想坐更久


有个亲测有效的减少久坐小技巧:


买个大容量的水杯放在桌面,看到它就喝一点水。水喝得多了,需要去厕所的次数自然也会多一些。


既可以补充足量的水分,也可以减少久坐的时长,一举两得啊!


最后,给大家的温馨提示:如果发现自己有长期下肢肿胀、疼痛等症状,尽快去看医生,千万不要不当回事。


除了平时注意运动之外,也需要加强自己的保障。


血栓引起的不少重病,都在重疾险的保障范围之内,想了解这方面的朋友,可以点击下图,我们的专业保险顾问1V1帮你解答。


[1]Peter T Katzmarzyk, et al.,(2021). Physical inactivity and non-communicable disease burden in low-income, middle-income and high-income countries.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DOI: http://dx.doi.org/10.1136/bjsports-2020-103640.

[2] Ulf Ekelund, et al., (2019). Dose-response associations between accelerometry measured physical activity and sedentary time and all cause mortality: systematic review and harmonised meta-analysis. BMJ, 10.1136/bmj.l4570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