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觉时经常猛抖一下,是猝死前兆?

慧择小马老师 · 912人阅读

收藏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

 

快要入睡的时候,突然感觉自己下楼踩空了。

 

又或者感觉在天上飞,却突然往下坠落。

 

然后身体一抖,就把自己吓醒了。


     

(来源:fabiaoqing.com)


为什么会这样?民间的说法五花八门:


有人说,是因为睡觉的时候,身体太过放松。大脑以为身体要死了,所以传递信号给身体,让它动一下,证明它没事。


有人说,这是因为身体在长高,抽动的次数越多,证明这个人越能长高。


有人说,这是灵魂出窍后,归位时的惯性。


还有人说,这是猝死前兆。


到底哪个说法更靠谱?来听小马老师说。



     

睡前猛抖,要小心猝死?


这种“睡前抖几抖”的现象有个专业名词,叫“入睡抽动”,也叫“睡眠惊跳”、“入睡前肌阵挛”或“肌抽跃”。(名字还挺多)


它并不少见。


美国睡眠协会曾说:大约有70%的人一生中至少会经历一次入睡抽动,其中10%的人每天都会经历一次[1]


它的发生原因,目前科学界没有什么确定的解释。但有2个科学假说,可以做参考:


假说1:大脑争夺


由心理学家汤姆·斯塔福德为代表的科学家们提出。


他们认为,人的大脑有2个系统,分别控制睡眠和苏醒。


  • 白天的时候,苏醒系统让我们保持清醒

  • 到了晚上,睡眠系统会让我们入睡


如果晚上睡眠系统来“夺权”,但苏醒系统不肯让,两者相争,就会出现前面说的“入睡抽动”。


假说2:进化遗留


还有一部分科学家认为,人脑在进化的时候,还保留了一部分树栖古猿(人类祖先)的应激反应模式。


身体肌肉彻底放松的时候,大脑会误以为我们要从树上掉下去了,然后就指挥肌肉运动,来抓住一些东西。


所以产生了“入睡抽动”。


猝死,一般是在短时间内因自然疾病突然死亡(平时身体健康或看上去健康的人也有可能发生哦)


比如,引发心源性猝死(发生率占比高达70%-80%)的具体病因,一般跟心脏疾病有关:冠心病、心肌病、心律失常猝死综合征、心肌炎、高血压性心脏病等等。


心源性猝死前,往往会有胸闷、心慌、心跳过缓、晕厥、不明原因的疲乏、眼前发黑和肢体麻木等征兆。


大多数情况下,入睡抽动都跟猝死没啥关系。



     

这几种情况,要警惕


偶尔抖几抖实属正常,但如果发生的频次太高,有可能是身体在向你报警:


1、长期精神紧张或过于疲惫

 

长时间处于高压下,长时间加班等,容易引发精神紧张。

 

精神紧张时,大脑皮层中的神经元会处于活跃状态,导致入睡抽动。

 

同时,劳累也是影响猝死的主要因素之一。

 

根据《我国5516例尸解猝死病例流行特征分析》显示,情绪激动和劳累在影响猝死的常见诱因中,比例最为突出,分别为25.66%和24.53%。[2]

 

2、缺钙

 

缺钙的时候,肌肉和神经容易痉挛或抽搐,出现猛抖一下或抽筋。

 

这种情况,出现在儿童身上比较多。有研究表明,8~12岁的儿童,发生入睡抽动的频率较高。[3]

 

3、脑部疾病

 

如果入睡抽动发生的频次较高,尤其是伴有头痛、头晕等情况。

 

可能是大脑皮层或下丘脑损伤造成的。

 

另外,还有一些疾病也可能引发抽动。

 

比如不安腿综合征,小腿容易出现不适感、不停抖动,严重的时候会整夜停不下来。

 

如果有这2种情况,要赶紧去看医生。



     

如何减少入睡抽动?


有时快要睡着,抖了几抖,睡意全无,还挺影响休息的。


我们能做些什么,来减少“入睡抽动”呢?


1、释放压力


现在很多工作,需要长时间用脑,脑部神经过度紧张,从而影响睡眠质量。


可以通过每周运动3-4次,来释放压力。


比如睡前2小时,做一做动作柔和的瑜伽,肌肉得到伸展和放松,可以减少发生抽动的几率。


除运动外,其他能够释放压力的方法,也可以尝试。


2、规律作息、减少熬夜


除了快节奏的生活和长期压力会影响睡眠外,作息不规律也会对睡眠造成慢性创伤。


一项著名的睡眠剥夺实验表明:睡眠、觉醒的节律被破坏,会导致代谢紊乱。


该睡的时候不睡觉,想睡的时候就会睡不着或睡眠变浅。


所以,佛系一点+规律、充足的睡眠,虽然是老生常谈,但也确实有效。


3、补充钙质


适当吃一些能够补充钙质的食物(如牛奶、大豆、坚果等),减少因缺钙引发的入睡抽动。


最后,希望大家都能每天睡好觉、元气满满。


如果有关于保险相关的问题想要咨询,联系慧择保险咨询顾问,我们为你1V1解答。


[1]Chokroverty S, Bhat S, Gupta D. Intensified hypnic jerks: a polysomnographic and polymyographic analysis[J]. Journal of Clinical Neurophysiology, 2013, 30(4): 403-410.

[2]赵智梅,陈晓松,杨仪君,杜鹏举,周攀豪. 我国5516例尸解猝死病例流行特征分析[J]. 中国急救医学, 2020, 40(2): 158-163.

[3]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Brain basics: understanding sleep[R]. NIH Publication, 2014.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