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大家好,我是solo。
沉寂许久的蚂蚁金服最近变动频频,大家注意到了吗?
回想2020年的蚂蚁金服可以说是命运多舛。
2020年11月,超级金融科技独角兽蚂蚁*服拟上市。
上市前夕,西子湖畔的蚂蚁*服大楼一片沸腾,一批持股的员工翘首期盼上市敲钟实现财富自由。
哪曾想接下来发生一系列乌龙,一波三折后,蚂蚁上市计划被迫流产。
一时间,蚂蚁也成为全网探讨的焦点,总而言之,各方声音都有,褒贬不一。
舆论的喧嚣之后,蚂蚁看起来可谓是低调了不少,但solo发现,它最近正在经历一些重大调整。
多股东入局,“钮祜禄蚂蚁”强势归来
依据凤凰网财经发布的消息:蚂蚁的注册资本金已经从80亿增到了300亿,足足翻了3.75 倍。
资本金一下子增加这么多,在释放什么信号呢?
solo给大家解释一下:
一是资本金增多,可以让蚂蚁后续上市估值获得更高。
毕竟蚂蚁去年上市遇阻,此次注册资本金增加,可能是在为再次上市做准备。
二是有了更多的资本金能够扩大蚂蚁自己的放贷业务规模。
依据银保监会的规定:互联网贷款明确要求放贷方必须出资30%。
如果蚂蚁消金要维持庞大的信贷规模,首先自己得有足够的信贷资产,如此一来对它的资本金肯定会有更高的要求。
毕竟蚂蚁集团的主要营收来源就是信贷,对于这块肥肉,换做谁也不会轻易抛下。
来源:fabiaoqing
有意思的是除了资本金增加外,这次蚂蚁的股东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且还有不少国资入股。
难道蚂蚁*金摇身一变成国企了?
咱们先来盘盘它的主要股东:
第一大股东仍然是蚂蚁集团,持股50%。
来源:凤凰网财经
第二大股东中国信达,与南洋商业银行共同持有24%股份。
光听这名字感觉有些陌生,可背后的实力却不容小觑。
毕竟它背后的股东一个是中国财政部,一个是中国社保基金会。
作为中国第一批成立的四大资产管理机构之一。
截止去年,它的总资产规模已经到了1.5万亿,所以说,能做第二大股东,没点实力背景肯定是不行的。
而且信达的主营业务就是处理不良资本。
要知道蚂蚁的核心业务就是放贷,既然信达的看家本领就是处理不良资产,那么它的引入,对蚂蚁*金整体的风控必然是如虎添翼。
来源:凤凰网财经
从安全合规的角度来说,蚂蚁可谓是把一名大将纳入麾下。
除了国有资本外,此次增资的股东中还有一些新面孔:比如网易、宁德时代,千方科技等。
几乎上多个领域的巨头都有加入蚂蚁,看来如今的蚂蚁已经不是当初的那个蚂蚁了,请叫它"钮祜禄蚂蚁"更合适。
强强联合的背后,必然是各方资本博弈后的结果,多方资源加持,更有助于开拓广阔的市场。
来源:solo 自制
资本市场风云变幻的背后,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有哪些影响呢?
有一点可以确定,蚂蚁信贷市场扩大,对于个体经营者、小微企业来说,必然是重大利好。
要知道,现在有三千多万的中小企业依靠阿里平台生存,背后事关千家万户养家糊口的事情。
一方面小微企业规模小、财务状况不够透明,缺乏抵押品,另一方面针对小微企业的征信体系发展也不完善,信用状况监控尤为困难。
在这种情况下,个体户想要获得传统贷款还是有一定难度,蚂蚁入局,拓宽了信贷市场这当然是件好事。
毕竟贷款无需抵押,审核门槛简单,最快三分钟就能到账,能为个体经营户的资金需求提供极大便捷性。
如此一来,个体户和小微企业自然也能得到更好的经营扶持,间接刺激了民营经济的发展。
花呗和信用购独立,会影响借贷吗?
继花呗全面接入征信后,最近蚂蚁宣布对花呗进行品牌隔离。
品牌隔离后,金融机构提供的消费信贷服务和蚂蚁提供的服务将会进行区分。
一个叫花呗,一个叫信用购,两个额度互相独立,但免息期、查账、费率基本一样。
来源:搜狐新闻
借还方式还是像以前一样,当月用、下月还,可以继续薅1个月免息期的羊毛。哈哈!
但是用途稍微有点区别,“花呗”主要满足日常的中小额消费需求;也就是平常的淘宝买买,就能用它。
而“信用购”则是由银行等金融机构全额出资、独立审批授信的消费信贷服务,主要满足更高额度的资金需求,比如网购奢侈名表等消费。
还有一个重大变化是,最近不少人的花呗额度降低了,大多数都降到了1万元以下。甚至有的人以前有38000元的额度,如今也降到了1000元。
主要是原本的“花呗”已经变成了“花呗”和“信用购”两个新板块。
一部分花呗额度转为了信用购额度!但2个板块的额度加起来跟过去差别不大。
其实无论花呗如何改革变化,都是为了顺应新时代稳健金融体系的监管要求,让普通消费者贷得放心,花得放心。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变化不见得是件坏事,这说明咱们国家的金融监管趋于成熟。
毕竟顺应监管,合法合规,才是大势,大浪淘尽,能笑到最后的,才是真正的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