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今天是假期回来的第一天。
知道大家都没什么心思上班。
所以今天讲点轻松的内容。
一个保险公司与客户之间爱恨离愁的故事。
一直以来,保险都是个买方市场。
这点Solo很有发言权。
因为偶尔跟身边的朋友聊到保险,都会遭遇拒绝。
所以,很多时候,保险都是保司求着客户买。
甚至在应对客户这件事上,各家代理人奇招频出。
对客户可是关怀备至,有求必应。
像极了爱情。
(图片来源:dbbqb)
按理说,得之不易,定会倍加珍惜。
然而,有这么段时间,保司却求着客户“分手”。
果然“得到了就不会珍惜”?
(图片来源:dbbqb)
说来,这还是因为付出与得到不对等。
就像情侣之间,总是一方付出,会出现情感危机。
保司与客户之间的这次分手,也是因为付出太多导致的。
1996年之前,银行存款利率奇高。
最高的时候,一年期存款利率10.98%,五年期存款利率达到13.86%。
那个时候,保险业产品主要以终身寿险为主。
为了从银行手里抢客户,保司也把产品的预定利率设计的很高。
(注:预定利率是保司承担的成本,客户拿到的会无限接近预定利率)
最高的达到9%。
(图片来源:书籍《迷失的盛宴》,作者陈恳)
然而,保险和银行存款有很大不同。
银行通过高利率吸收资金完全没问题。
只要银行下调利率,下个存款周期的利息负担就会降低。
即使是5年期的存款,几年内也能全部消化完毕。
事实也是如此,1996年开始,央行开始连续降息。
到1997年10月23日,5年期定期存款的利率降到了6.66%。
相反,因为那时候保司卖的大部分是终身寿险。
保险的预定利率不能随便改。
合同一旦签署,意味着:
不管未来投资环境如何,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率如何。
保险公司在合同上承诺给客户的高利益,是不变的。
另一方面,保司的投资收益却在降低。
按照几家上市公司公布的经过审计的财务数据:
2019年的综合投资收益率基本上在4.5~5%之间,而且还有下降的趋势。
(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寿险,年金险的预定利率越来越低的原因。)
这种情况下,就造成了付出与收益不对等。
所以,才有保司求着客户“分手”。
在《迷失的盛宴》这本书中记载,
平安当年售卖的高利率保单,平均利率为6.9%。
对比现在的市场利率,九十年代买年金险、终身寿险那拨人,可以说是赚疯了。
客户赚了,保险公司自然是亏了。
据平安内部的测算:
这些保单所隐含的亏损超过200亿元,在2050年前后,亏损将达到峰值,为400亿左右。
这事也告诉我们:
一段关系的长久,需要有对等的付出。
那现在我们还能接受保司的“追求”吗?
这就要看保司给到的“聘礼”有没有竞争力了。
我们看下“聘礼”市场价变动:
1999年6月10日,保监会政策规定:
将寿险保单预定利率调整为不超过年复利2.5%。
1999-2013年,市场一直执行2.5%的预定利率。
这算止住了保险行业“越卖越亏”的情形。
2007年,央行多次加息,5年期定存利率回到5%以上。
保险产品2.5%预定利率竞争力下降。
2013年,保监会放开了2.5%预定利率限制,将预定利率提至3.5%-4.025%。
然而随着近几年经济的下行,保监会又缩紧了预定利率。
以后新出的产品预定利率将在3.5%以下。
那同期,银行存款又如何呢?
一年期存款从高点的10.98%,到如今1.5%上下浮动。
(数据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
央行原行长周小川还说了↓↓
(图片来源:财联社电报截图)
嗯,“快速”二字,你品,你细品。
所以,3.5%预定利率的保险产品相对还有优势。
结合目前的经济趋势来看:
不管预定利率是3.5%增额寿险,还是预定利率4.025%的年金。
购买这类产品本质上是对“负利率”风险的处理。
提前锁定以后的收益。
相当于将负利率的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
至于最终是否考虑保司的这份“追求”,就全看个人的选择了。
相关产品测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