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资讯

网销保险虽卖的火热但仍存风险被叫停

更新时间:2014-05-28 14:08

  【摘要】据了解,随着我国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众保险公司也都纷纷实行网销保险。但媒体发现网销保险存在着一定的隐忧,而保险公司却只提收益不提风险,最终被保监会叫停。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具体内容吧!

  去年以来,网销保险取得不错的市场反应,很大一方面的原因就在于其“只提收益不提风险”。不过,媒体观察到,保监会网站于近日公布《关于规范人身保险公司经营互联网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经营期间偿付能力保持在150%以上的寿险公司才可以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而且须明示保险产品属性,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字样并充分履行风险提示义务。

  现状:6.5%、5.5% 万能险高收益频现
  近日,珠江人寿在其官网商城推出了一款预期年化收益率6.5%的万能险,起始资金为1000元。根据官网介绍,其最低持有天数为366天,可以直接在线购买,在线领取,T+3到账。事实上,这款产品在今年2月份推出,供余额宝用户专享,当时的预期收益率为7%,其3.8亿的额度3分钟被抢购一空。
  在淘宝保险平台,华夏人寿也推出了预期年化收益率为5.5%的产品,其本质也是一款万能险,1000元起购,要求最低也要持有一年。国华人寿也推出了一款新版理财宝,宣传31天的预期年化收益率4%,91天预期年化收益率达6%,1元起购,最短31天可领。

  互联网对保险的颠覆性 “可能比银行还要大”
  据报道,今年一季度,每1000元人身险保费中有5.3元是通过互联网渠道销售实现的。目前已有47家人身险公司开展了互联网渠道销售经营业务,网销年化规模保费共计27.12亿元,占一季度人身险行业保费总收入的0.53%,与2013年全年相比略有提高。
  看起来微增的一个数字,只是亟需膨胀的“保险互联网”总规模的一个缩影,“这说明互联网保险的发展还处于初创期、导入期,行业内普遍认为互联网保险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从开展到壮大还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保协有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说。
  据日前中保协发布的《互联网保险行业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底,互联网保险保费规模达291.15亿元,近三年的总体增幅高达810%;从事互联网保险业务的公司逾60家,家数年均增长率达46%;投保客户达5436.66万人,三年间增长了5倍多。
  泰康人寿董事长陈东升曾断言,互联网对保险的颠覆性,“可能比银行还要大”,如此看来,这个断言正在变为现实。

  险企赶时髦聚焦朋友圈玩法不同各有千秋
  过去的一年有很多保险产品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赏月险、鞭炮险、爱情险等至今让我们记忆犹新。不过比起各种噱头的互联网保险理财产品,时下,最热的互联网保险战场要数微信 .
  据了解,目前,包括阳光 、平安 、泰康等在内的保险公司均将社交性、娱乐性与传播性作为保险产品营销的主要方式,掀起一场朋友圈里的保险保卫战。
  如阳光保险旗下首款互联网金融产品——“摇钱术”,通过朋友圈销售,其预期收益率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该产品本身固定为4.6%的年化收益率,另一部分则采取随机“摇取”的方式获得。平安在朋友圈里推出“千万红包大派送”的活动。只要在活动页面点取“领红包”就会随机出现一款赠送给消费者的保险产品。最先在朋友圈发起“求关爱”互助保险的泰康人寿也不断开始尝试新花样,推出“飞常保”。
  虽然打着互联网保险的旗号,但产品内容依然是原有内容,对接的无外乎是万能险、意外险 、航空险等,只是玩法变了,通过摇、领、送、求等方式增加了娱乐性。

  网销保险存隐忧 “只提收益不提风险”被叫停
  有业内人士指出,相比线下,网销理财险的资金门槛比较低,但实际上存在缺少保障,风险提示不足,过多强调收益,销售不规范,维权难等问题。更有媒体报道称,去年以来,网销保险取得不错的市场反应,很大一方面的原因就在于其“只提收益不提风险”。
  对此,媒体看到,保监会网站于近日公布了《关于规范人身保险公司经营互联网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规定经营期间偿付能力保持在150%以上的寿险公司才可以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而且须明示保险产品属性,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字样并充分履行风险提示义务。
  不过,在媒体浏览一些网站的保险销售平台时发现,“稳定收益”“零风险,保本高收益”之类的宣传字眼依然存在,风险提示方面,字体小,很难发现。

  网购保险理性选择建议:抵制诱惑不跟风
  虽然网销保险理财产品实质上没有发生变化,但是其体现形式大多发生了改变,业内人士建议投资者应该在清楚地了解本质后再进行投资的选择。
  有专家表示,保险产品功能的最终定位应该在保障上,那些创新的个性化保险产品,以及强调“高收益”的保险理财产品,有拼“噱头”的嫌疑,建议投资者在购买时还应从自身需求出发,避免盲目追风购买。
  此外,网销保险产品还隐藏着另一层次的风险,即对于理赔范围的界定,因为对此类保险的保障范围有时候很难进行明确的划分。
  保险业界专家通过媒体向广大投资者建议:在网上购买保险时,为确保安全性尽量去保险公司的官方网站购买;购买时学会“咬文嚼字”,一定要注意仔细查看相关免责条款和保障责任,并向保险公司索要纸质保单 ,避免一旦出现意外,却由于不符合保障条件而不能获赔的情况发生。尤其值得小心的是,切勿盲目追高,不可轻信高收益的诱惑而上当受骗。

  慧择提示:通过上面信息我们可以了解到,互联网金融的触角已经开始渗入保险业。但在其网站上的保险销售平台时发现,“稳定收益”“零风险,保本高收益”之类的宣传字眼依然存在,风险提示方面,字体小,很难发现。因此专家提醒消费者需抵制诱惑不跟风购买保险产品。